首页 资讯 正文

高原特色 拉萨开展“过林卡”消费满减活动

体育正文 50 0

高原特色 拉萨开展“过林卡”消费满减活动

高原特色 拉萨开展“过林卡”消费满减活动
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云寒 通讯员 郑丽萍(zhènglìpíng)

官田(guāntián)自然村。杨云寒 摄

梅雨季的杭州,雨没有停(tíng)的意思。

从杭州市中心出发,到淳安左口乡官田村,大概160公里。要先坐1个小时的高铁,再(zài)走(zǒu)30多公里才能到。

6月10日晚7点,我在杭州火车西站坐上了(le)高铁,晚8点到千岛湖高铁站。从这里到左口乡,大约16公里(gōnglǐ),没有公交车。我搭了一辆顺路(shùnlù)的网约车。

从左口乡政府(xiāngzhèngfǔ)到官田,也要16公里的车程。高德地图显示,有三分之一的路程是(shì)会车困难的山路。

官田是左口乡左口村(zuǒkǒucūn)下辖的自然村,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上,是一个典型的高(gāo)山村。村里常住不到(búdào)20人,大多是7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。

今年3月,杭州千屿(qiānyǔ)千味餐厅创始人发起收菜计划,多家知名餐饮企业响应,共同(gòngtóng)开启了一场特殊的考察和收购行动。

一周前,这支(zhèzhī)由8位(wèi)餐饮企业负责人组成的收菜团赶去村里,收走了地里刚刚丰收的几千斤土豆。

一周后的今天,我花了差不多3个小时赶去村里串门(chuànmén),见到了这群老人以及他们(tāmen)藏在心底的真实愿望。

邵老板(lǎobǎn)和他的收菜朋友们

刘阿姨的家在村子的主干道(zhǔgàndào)边上。

我去串门时,她正和两个姐妹坐在客厅里(lǐ)聊天。

收菜是最近村里的高频词(gāopíncí)。收菜团每次来,村民们都很高兴。

68岁的胡阿姨说,邵老板前几年就(jiù)开始小范围收菜,基本每周来一两次,大家卖不掉的菜,都会(huì)卖给他(tā)。今年开始,邵老板还带了很多朋友来。

“今年3月,他们来收我们腌制的干菜、笋干和萝卜干(luóbogàn),还买了(le)很多野葱,我们都赚了好几千……”

“4月,邵老板花了(le)3000多块钱(kuàiqián)采购了各种蔬菜秧苗,免费发给我们种。”

刘阿姨和(hé)小姐妹们在家门口。杨云寒 摄。

上周,土豆丰收(fēngshōu),胡(hú)阿姨家的(de)70多斤土豆,被收菜团以3元一斤的价格收走。她地里还种着四季豆、辣椒、南瓜、黄瓜等,半个月后成熟。

70岁的刘阿姨说,邵老板来收菜前,大家(dàjiā)不敢种太多菜,“种多了卖不掉,只能拿来(nálái)喂猪”。

“以前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是养猪的,现在年纪大了(le),猪照顾不过来,因为邵(shào)老板,我们改种了蔬菜,算是换(huàn)了一个更轻松的赚钱方式。”

陈阿姨(āyí)和老伴方大伯。杨云寒 摄。

77岁(suì)的(de)陈阿姨家在半山腰,门口是一条石板路,我见到她时,她和79岁的老伴方大伯坐在沙发上吃枇杷。

陈阿姨种菜种了好多年,“以前菜丰收,都(dōu)要(yào)雇车去千岛湖镇上卖,雇的是农用三轮车,一次200块,来回路上要三个小时,山路(shānlù)颠,我每次都晕车。”

自从邵老板上门来收菜,陈阿姨再也不用雇车去卖菜了(le)(le),“就像把集市搬到了家门口,还不用担心菜卖不掉。”

村里串门的前一天,我找过(guò)邵老板。

邵老板是土生土长的官田人,走出大山去杭州(hángzhōu)创业,“村里这些留守老人,都是从小看我长大的,我2022年开始做餐饮,需要(xūyào)新鲜(xīnxiān)的食材,就想让老人们感觉有事做,感觉被需要。”

他和村民签署了(le)包收协议。

地里种植的(de)蔬菜。杨云寒 摄。

一开始,村民们(men)种(zhǒng)的蔬菜不多,刚好可以满足餐厅每日的食材供应。今年年初,村民扩大了蔬菜的种植,供应量超出了他的需求量(xūqiúliàng),于是他发起了收菜计划。

让邵老板感动的是,身边很多餐饮同行(tóngháng)很快就响应了。

来收菜的,有杭州德明饭店、新凯旋餐厅等,还有2家社区(shèqū)食堂。其中一家叫现代饭儿(fànér)的,前不久还参加过潮新闻·钱江晚报的社区食堂pk赛(sài)。

山外的世界(shìjiè)和老人们的牵挂

希望(xīwàng)小辈们“有空多回家看看

串门时,几乎每位老人都和我(wǒ)说:除了过年,没有什么时候比收菜团上门时更热闹。他们村很少(hěnshǎo)会来这么多城里的“年轻人”。

这也是他们期盼收菜团上门(shàngmén)的另一个原因。

村里老人对于山外的(de)世界,有自己的牵挂。

“我有一双儿女,儿子在杭州城里打工(dǎgōng),女儿在千岛湖镇(zhèn)……”说起自家孩子,胡阿姨挺自豪的。

她说,儿女平时工作忙,不常回家,但晚上都跟她和老伴打电话(dǎdiànhuà)。接到孩子们的电话,是她每天最开心的时刻(shíkè),“下个月我孙子放暑假(fàngshǔjià),会回来住2个月。”

刘阿姨也有两个儿子,大儿子在(zài)(zài)安徽工作,小儿子在杭州当厨师,两个孩子都孝顺(xiàoshùn),不忙的时候都会给她打电话。她的老年机,10年前就已换成智能手机,“第一个手机是我大儿媳给我买的,前两年坏了,二儿媳又(yòu)给我买了一个……”这两只手机,刘阿姨当宝贝。

6月10日晚,远在安徽的(de)孙女刚参加完高考,跟刘阿姨打(dǎ)了视频电话,第一句就是“奶奶,我想你”,还说要(yào)拿高考录取通知书回村里。

“她喜欢吃(chī)肉包子,等她回来,我要做给她吃。”刘阿姨说。

陈阿姨外孙用第一笔工资(gōngzī)给她买的智能手机。杨云寒 摄。

陈阿姨的智能手机(shǒujī),是外孙两年前用毕业后的第一份工资给她买的。这个手机给她带来了很多快乐,不仅可以跟在外地的小辈们随时(suíshí)联系,还可以看短视频打发闲暇的时间(shíjiān)。

陈阿姨(āyí)和我说,现在村里的条件比过去好了很多,他们什么都不缺,唯一盼望的就是小辈们身体健康,万事顺利,有空能多回家(huíjiā)看看。

村里的留守老人,真正(zhēnzhèng)想要的是什么?

回到车上,雨还在下。看着窗外弥漫(mímàn)的(de)雨雾,我想起邵老板分享的组团收菜的难忘时刻。

为了做这件事(shì),邵老板每年雇车(gùchē)雇人,每个礼拜从杭州跑淳安收货1-2次,要多花费20多万元钱。

最让他感动的是老人们脸上发自内心(fāzìnèixīn)的笑容,让他觉得很值得。

随着加入收菜团的餐饮企业越来越多,邵老板考虑与淳安更多村签订包收协议,他想(xiǎng)让更多留守老人们感受(gǎnshòu)到自己被需要。

他说,比起卖菜增收,留守老人们更渴望(kěwàng)的,是(shì)被需要、被肯定、被关爱。

事实上(shìshíshàng),收菜计划只是一个形式。老人们盼的最多还是一种(yīzhǒng)连接,和年轻人更多的连接,和山外世界更多的连接。

串门时(shí),我问了见到的每一位老人:还有什么心愿需要完成?

他们提到两个(liǎnggè),一个是希望更多年轻人来村里,另一个就是能有定制(dìngzhì)班车通到村里。

老人们说,官田村暂时(zànshí)没有直达的班车,出去(qù)办事得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去下面的自然村坐车。

如果有个定制班车,那(nà)就更好了。

高原特色 拉萨开展“过林卡”消费满减活动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