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潮|王坪古道的人文内核
晚潮|王坪古道的人文内核
晚潮|王坪古道的人文内核潮(cháo)新闻客户端 王曙光 毛允和
义乌赤岸(chìàn)镇境内的王坪古道,全程3.5公里,起于杨盆,途径石头(shítou)屋、五指山、《灵峰》摩崖石刻地,终点为朱店村。它是一条风光旖旎、人文内核繁盛的古道,也(yě)是前杨盆村与外界的唯一通道。
那天,驾车盘旋直上,来到杨盆(yángpén)村外原屏居古庙(gǔmiào)防空洞口处。此地处于大寒山腰,山势(shānshì)绵延,海拔有400余米,高峰现已是(shì)义乌新型旅居的(de)康养地,由浙江栖隐大安旅游公司开发。据载,杨盆这一700年的古村落,系宋端平时期在此隐居发族的杨焕创立。《义乌县地名志》的说法是,“该村形似盆子,杨氏居住(jūzhù),遂名杨盆。”而王坪古道的由来,传说是与记载的篁屏书舍(明朝朱店村朱玺所建)有关,此古道旧时也称天山岭,史料难以(nányǐ)进一步考证。
古道开始段先为上坡,因之前下过雨,湿滑难走。好在时移景换,沿途树木苍翠,山涧溪泉潺流,心情(xīnqíng)愉悦。时间不久,行至一个叫(jiào)石头(shítou)屋(俗称大横洞(dàhéngdòng))的地方。细看景观,一块巨石向外倾斜伸展,形如开着的鳄鱼嘴,里面却别有洞天,20人可入内憩息。边上一座石拱桥横跨小溪,涧水清流,桥少说也有几百岁了(le)。这里处于三叉路口,向右走是齐山岗,直抵乌石山顶,左拐(zuǒguǎi)便是天山岭,两条路皆能(néng)往上抵达杨盆村。
“石头屋是过去村民爬山过岭的(de)休息点。”赤岸镇退休干部朱天平告诉我们(wǒmen),40年前蹲点杨盆村时,曾经走过这条路。当时他从朱店村出发,需攀爬李坑水库大坝,翻过(fānguò)山坡丫口后,才真正开启爬山过岭的行程。一别已40余年,感慨(gǎnkǎi)良多。
一路沿天山岭头而下,两边绿树与岩石相互掩映,台阶(táijiē)陡峭,多处还覆有青苔,只能小心翼翼地走着,远处五指山(wǔzhǐshān)渐入眼帘。五指山为八素山支干,也是义乌第一(dìyī)高峰大寒尖的余峰。其山势如五指撑天,五个(wǔgè)指峰高低不平(gāodībùpíng),错落有致。义乌林业部门多次来人考察,称这里是全市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方。
五指山与乌石山遥遥相望,可称一大景观。据载,乌石山因山顶五块乌黑巨石而得名。它同五指山对望,似与群山对话,俯瞰四县纵横山脉(shānmài),述说着历史(lìshǐ)和岁月。这(zhè)让人想起南宋政治家、理学家徐侨(1160—1237)的诗作《丹溪吟》。“东出双秀高(shuāngxiùgāo)冲天,惟见(wéijiàn)两峰当我前”一句,应泛指群山连绵的赤岸。我们便为这里的自然景观之美、历史遗迹绵延而惊诧(jīngchà)。
“快来看,好大一根古藤!”走不远处,右拐,便被路边一根巨大的(de)紫藤所吸引,它直径达20余厘米,宛如一条巨龙(jùlóng)缠绕在一棵(yīkē)糙叶树上,向四周延绵,有百步之远。文友也有说,它更像禾雀花,瓜瓞绵长。不过,巨大古藤与珍贵(zhēnguì)树种的大糙叶树相互依偎,共同生长,不失为古道(gǔdào)上独特的风景。
穿过(chuānguò)一片竹林,一幢老房矗立在眼前。当地人说,老房的附近应是篁(huáng)屏书舍的所在地(suǒzàidì),旧时隐匿在竹林深处。据《紫阳山盆朱氏宗谱》载:该书舍由朱店村先贤、明朝的朱玺(1499—1573)建造。朱玺性刚毅,坚定有节操,劳作之余(zhīyú)尤好读书,深懂(shēndǒng)“惟诗书之泽之馨(zhīzézhīxīn)”之理。明嘉靖年间的1540年左右,他在五指山之南建起篁屏书舍,意为竹林里的书舍,又是王坪的谐音,故有王坪地名的来历。
篁屏(píng)书舍落成后,因篁屏山青水秀,竹木匆翠,引来诸多文人墨客在此攻习学业,钻研学问之声渐起。受祖辈儒学思想影响(yǐngxiǎng),耕读传家的朱玺后裔应兰、应芳兄弟俩,更上层楼。他们在1640年(nián)前后,于(yú)居之傍,建起凤林(fènglín)书院。一时间书声朗朗,学风鼎盛,并一直延续传承,致使族人后辈学业有成,晚清(wǎnqīng)还影响到了清末义乌乡绅领袖、县学教谕(jiàoyù)的朱凤毛(zhūfèngmáo)(1829—1900),以及他的两个儿子朱一新(1846—1894)、朱怀新(1850—1899)。前者精通经史,是(shì)中国重要的儒家学者,号称浙江理学的最后绝唱;后者是与他哥哥朱一新同科(kē)中举,后来成为治理黄河的清朝工部都水司的主事,其时山东黄河段年年安全度汛。
赤岸镇耕读(gēngdú)文化深厚(shēnhòu),辈出精英,代人(rén)相传。在朱玺及应兰、应芳建书舍之前,徐侨(xúqiáo)就已在赤岸创办东岩书舍,聚徒讲学,传播理学文化十数年。又如,南宋中得榜眼的(de)朱质(溪西人、1163—1233),在政事之暇,还著书立说,后成为婺州学人吕祖谦、唐仲友的双料传人。
在(zài)王坪古道上,时闻(shíwén)赤岸耕读教育之风盛行,传扬(chuányáng)人文历史印记满满。朝着朱店方向(fāngxiàng)行进,忽见一岩壁石上有摩崖石刻“灵峰”二字,书体格外遒劲。它(tā)由朱店村籍书画家朱恒清所撰,单体字高2米,成为一道灵峰秀气风景线。朱恒清现居台湾,仍魂牵梦萦故乡,2017年9月曾在义乌华川书舍举办90岁书画展,该摩崖石刻的题写时间大约在这一时期。这些年,一些爱好徒步的朋友和摄影爱好者前往这里,观(guān)五指山风景,赏摩崖石刻奇观,品里(pǐnlǐ)坑水库灵秀,叹为观止。
下山后,我们走进古道终点(zhōngdiǎn)的朱店村(cūn)(cūn)。该村为千年古村,文化底蕴深厚,2016年入选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。初夏时节,轻轻踩着该村古旧的石板,漫步于狭窄的小巷,恬静中有种别样的韵味。朱店,不仅是声名显赫的进士(jìnshì)村,文武名人也数不胜数。尤为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——朱店朱宅建筑群,有数百间之多(zhīduō),时间跨度约(yuē)为300年。
踏入朱一新、朱怀新的故居。故居内,书画雕刻精美绝伦,每一处细节都散发着浓郁的书香(shūxiāng)气息,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,宛若(wǎnruò)看到往昔这里文人墨客相聚,吟诗(yínshī)作画的热闹场景。先人故去难忘却,两位兄弟同科中举(zhōngjǔ)的故事,让人津津乐道。
行走在王坪古道,目之所及是美好环境勾勒的诗意画卷,心之所感是岁月沉淀的悠悠记忆。这里的一草一木、一石一屋,都承载着历史(lìshǐ)的厚重与乡愁的温暖(wēnnuǎn),让人流连忘返,沉醉其中(qízhōng)。
潮(cháo)新闻客户端 王曙光 毛允和
义乌赤岸(chìàn)镇境内的王坪古道,全程3.5公里,起于杨盆,途径石头(shítou)屋、五指山、《灵峰》摩崖石刻地,终点为朱店村。它是一条风光旖旎、人文内核繁盛的古道,也(yě)是前杨盆村与外界的唯一通道。
那天,驾车盘旋直上,来到杨盆(yángpén)村外原屏居古庙(gǔmiào)防空洞口处。此地处于大寒山腰,山势(shānshì)绵延,海拔有400余米,高峰现已是(shì)义乌新型旅居的(de)康养地,由浙江栖隐大安旅游公司开发。据载,杨盆这一700年的古村落,系宋端平时期在此隐居发族的杨焕创立。《义乌县地名志》的说法是,“该村形似盆子,杨氏居住(jūzhù),遂名杨盆。”而王坪古道的由来,传说是与记载的篁屏书舍(明朝朱店村朱玺所建)有关,此古道旧时也称天山岭,史料难以(nányǐ)进一步考证。
古道开始段先为上坡,因之前下过雨,湿滑难走。好在时移景换,沿途树木苍翠,山涧溪泉潺流,心情(xīnqíng)愉悦。时间不久,行至一个叫(jiào)石头(shítou)屋(俗称大横洞(dàhéngdòng))的地方。细看景观,一块巨石向外倾斜伸展,形如开着的鳄鱼嘴,里面却别有洞天,20人可入内憩息。边上一座石拱桥横跨小溪,涧水清流,桥少说也有几百岁了(le)。这里处于三叉路口,向右走是齐山岗,直抵乌石山顶,左拐(zuǒguǎi)便是天山岭,两条路皆能(néng)往上抵达杨盆村。
“石头屋是过去村民爬山过岭的(de)休息点。”赤岸镇退休干部朱天平告诉我们(wǒmen),40年前蹲点杨盆村时,曾经走过这条路。当时他从朱店村出发,需攀爬李坑水库大坝,翻过(fānguò)山坡丫口后,才真正开启爬山过岭的行程。一别已40余年,感慨(gǎnkǎi)良多。
一路沿天山岭头而下,两边绿树与岩石相互掩映,台阶(táijiē)陡峭,多处还覆有青苔,只能小心翼翼地走着,远处五指山(wǔzhǐshān)渐入眼帘。五指山为八素山支干,也是义乌第一(dìyī)高峰大寒尖的余峰。其山势如五指撑天,五个(wǔgè)指峰高低不平(gāodībùpíng),错落有致。义乌林业部门多次来人考察,称这里是全市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方。
五指山与乌石山遥遥相望,可称一大景观。据载,乌石山因山顶五块乌黑巨石而得名。它同五指山对望,似与群山对话,俯瞰四县纵横山脉(shānmài),述说着历史(lìshǐ)和岁月。这(zhè)让人想起南宋政治家、理学家徐侨(1160—1237)的诗作《丹溪吟》。“东出双秀高(shuāngxiùgāo)冲天,惟见(wéijiàn)两峰当我前”一句,应泛指群山连绵的赤岸。我们便为这里的自然景观之美、历史遗迹绵延而惊诧(jīngchà)。
“快来看,好大一根古藤!”走不远处,右拐,便被路边一根巨大的(de)紫藤所吸引,它直径达20余厘米,宛如一条巨龙(jùlóng)缠绕在一棵(yīkē)糙叶树上,向四周延绵,有百步之远。文友也有说,它更像禾雀花,瓜瓞绵长。不过,巨大古藤与珍贵(zhēnguì)树种的大糙叶树相互依偎,共同生长,不失为古道(gǔdào)上独特的风景。
穿过(chuānguò)一片竹林,一幢老房矗立在眼前。当地人说,老房的附近应是篁(huáng)屏书舍的所在地(suǒzàidì),旧时隐匿在竹林深处。据《紫阳山盆朱氏宗谱》载:该书舍由朱店村先贤、明朝的朱玺(1499—1573)建造。朱玺性刚毅,坚定有节操,劳作之余(zhīyú)尤好读书,深懂(shēndǒng)“惟诗书之泽之馨(zhīzézhīxīn)”之理。明嘉靖年间的1540年左右,他在五指山之南建起篁屏书舍,意为竹林里的书舍,又是王坪的谐音,故有王坪地名的来历。
篁屏(píng)书舍落成后,因篁屏山青水秀,竹木匆翠,引来诸多文人墨客在此攻习学业,钻研学问之声渐起。受祖辈儒学思想影响(yǐngxiǎng),耕读传家的朱玺后裔应兰、应芳兄弟俩,更上层楼。他们在1640年(nián)前后,于(yú)居之傍,建起凤林(fènglín)书院。一时间书声朗朗,学风鼎盛,并一直延续传承,致使族人后辈学业有成,晚清(wǎnqīng)还影响到了清末义乌乡绅领袖、县学教谕(jiàoyù)的朱凤毛(zhūfèngmáo)(1829—1900),以及他的两个儿子朱一新(1846—1894)、朱怀新(1850—1899)。前者精通经史,是(shì)中国重要的儒家学者,号称浙江理学的最后绝唱;后者是与他哥哥朱一新同科(kē)中举,后来成为治理黄河的清朝工部都水司的主事,其时山东黄河段年年安全度汛。
赤岸镇耕读(gēngdú)文化深厚(shēnhòu),辈出精英,代人(rén)相传。在朱玺及应兰、应芳建书舍之前,徐侨(xúqiáo)就已在赤岸创办东岩书舍,聚徒讲学,传播理学文化十数年。又如,南宋中得榜眼的(de)朱质(溪西人、1163—1233),在政事之暇,还著书立说,后成为婺州学人吕祖谦、唐仲友的双料传人。
在(zài)王坪古道上,时闻(shíwén)赤岸耕读教育之风盛行,传扬(chuányáng)人文历史印记满满。朝着朱店方向(fāngxiàng)行进,忽见一岩壁石上有摩崖石刻“灵峰”二字,书体格外遒劲。它(tā)由朱店村籍书画家朱恒清所撰,单体字高2米,成为一道灵峰秀气风景线。朱恒清现居台湾,仍魂牵梦萦故乡,2017年9月曾在义乌华川书舍举办90岁书画展,该摩崖石刻的题写时间大约在这一时期。这些年,一些爱好徒步的朋友和摄影爱好者前往这里,观(guān)五指山风景,赏摩崖石刻奇观,品里(pǐnlǐ)坑水库灵秀,叹为观止。
下山后,我们走进古道终点(zhōngdiǎn)的朱店村(cūn)(cūn)。该村为千年古村,文化底蕴深厚,2016年入选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。初夏时节,轻轻踩着该村古旧的石板,漫步于狭窄的小巷,恬静中有种别样的韵味。朱店,不仅是声名显赫的进士(jìnshì)村,文武名人也数不胜数。尤为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——朱店朱宅建筑群,有数百间之多(zhīduō),时间跨度约(yuē)为300年。
踏入朱一新、朱怀新的故居。故居内,书画雕刻精美绝伦,每一处细节都散发着浓郁的书香(shūxiāng)气息,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,宛若(wǎnruò)看到往昔这里文人墨客相聚,吟诗(yínshī)作画的热闹场景。先人故去难忘却,两位兄弟同科中举(zhōngjǔ)的故事,让人津津乐道。
行走在王坪古道,目之所及是美好环境勾勒的诗意画卷,心之所感是岁月沉淀的悠悠记忆。这里的一草一木、一石一屋,都承载着历史(lìshǐ)的厚重与乡愁的温暖(wēnnuǎn),让人流连忘返,沉醉其中(qízhōng)。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